close
到底忠誠的選擇有沒有相對的回報呢?

以前聽說過日本有一種文化,人們對於自己的公司有一份歸屬感,
就像自己第二個家一樣,從年輕時期進入一直到年老退休。
長時間待在同一間公司,認同感自然比較強烈。
這文化現在可能不再那麼顯學了吧?
員工對公司提不起什麼忠誠,公司也不會特別照顧資深員工。


待價而沽、騎驢找馬不僅僅在勞顧關係這件事
也在日常生活的大小買賣裡,比如說手機門號的選擇。
使用目前這間電信的門號已經十多年未曾更換了,
隨著時間累積,當然也享有老客戶的一點微薄折扣。
不過這個折扣卻經常讓我看得到吃不到!
怎麼說呢,帳單上經常找不出有這份折扣的計算,
經過詢問之後,公司回應我因為我使用月租抵通話費的方案,
所以要抵扣完之後的通話費部份才會開始享有折扣。
意思就是,如果我的月租費是500圓,那我的使用量
要到501圓的開始,那一圓才有折扣。
反觀現行制度下,新客戶、攜門號轉電信等的優惠都比較肥美。
而我們這種老客戶相對就比較笨呆,沒有任何特惠專案。



在現實或網路上購物偶爾也會出現這種狀況,
經過一番比較,我們選擇了品質合意價格漂亮的商家交易。
幾次之後我們可能就會成為該商店的固定客源,
也許不是天天購買,但是一旦需要的時候就會直接回流。
剪頭髮、修車子可能都是。
久了我們約莫不會去細查這商店是否繼續維持該有的水準、
有沒有繼續更新技術?價格是否悄悄上漲?
曾經聽過一種車行,遇到新客戶買車或修車時會展現
很認真的態度和很公道的價格,讓消費者感到信任和滿意,
一旦成為熟客就開始會這偷一點、那加一些。
以前有些電器商,賣家電給認識的老客戶時就會給出清的存貨
或是稍舊款的型號賣新機款價格,那種理論是「不誆熟人要誆誰?」



這也讓我想到多年前在教會的日子,當時教會的方針就是要擴張!
於是乎主要目的就是「傳教」、「宣教」,不斷告訴會友
要盡量帶人進來,而且整個結構非常相近於傳銷公司的系統。
一段時間內,人數確實是膨脹了,但漸漸地老資格或中生代的人
會感到自己經常負擔越來越多的責任,卻沒有相對地照應,
因為無法被滿足,於是這些人不斷流失。
人數的成長停滯了,而且教會開始不斷在換血。



感情的忠誠還是很必要的,雖然要提醒自己小心些,
但在多數情形下還是信任自己喜愛的人們。
(如果連他們都要懷疑,我會活得很痛苦!)
只是超出了這個範疇後,這世上對於忠誠的老客人
到底還在不在乎呢?
還是說紛亂的年代裡,大家不該把忠誠放嘴上,
隨時往利多靠近才是主流?



開始想念小時候賣包子的雷奶奶,
買包子總是多塞一個送我,也會跟其他客人說嘴
「鴉鴉弟弟就是喜歡吃我做的包子!」

也很珍惜在台南的一間麵館,多年來只要走進去說
「大姐,老樣子~」
老闆娘就知道我要吃些什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