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9.jpg 
最初會觀看這齣戲劇的緣由是好友的推薦也是衝著天海祐希的魅力。意外的是不到第二集我就快要看不下去,半勉強著自己一集一集啃,直到最後才豁然開朗。所以在這要先滅火,這齣戲想討論的議題很深,但若是想看精彩緊湊的劇情、偶像包裝或淒美的愛情故事…它都沒有。

既然一開頭就說了這齣戲的壞話,那就一次把缺點講完。因為女主角個性的設定是較為安靜內斂,所以主線相形走比較弱勢的戲路。她周遭卻有不少個性鮮活的配角,而這些配角所代表的意象又都不同,所以戲劇就顯得有點吵雜和紛亂。也因為主角的個性較為孤僻和封閉,即便演到三分之二處我都不能確定該劇的主旨為何。日劇向來以短少集數將一個觀點或故事講清楚為特長,故此面對這齣戲劇的不清不楚真是不太適應。上一段也提過,戲中要愛情不是沒有,但是不甜蜜也不刺激更不催淚,說親情又好像不那麼絕對,說友誼更淺,談職場絕對是稱不上。唯一最為突出的點應該是男一和女二的同志身份。雖然同志議題在劇情裡算是另一條主線,然而看著也會明白該戲並非刻意或專門探討同志情感的區塊。


news-14454018529182.jpg 



那麼我是如何堅持把戲看完呢?除了天海祐希的光芒之外,就是編劇遊川和彥的魅力。遊川的筆向來鋒利,在日本傳統保守力量這麼強大的國度,他算是很敢下刀的專業編劇。《麻辣教師GTO》、《魔女的條件》、《女王的教室》和《家政婦》等極具爭議和轟動的戲碼皆出自他的手筆。因為遊川先生,讓我不相信這齣戲劇會言之無物。果不其然,最後一集落幕時心底忽然湧現許多感嘆。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前八至九集彷彿都是細火慢熬的鋪陳,到了第十集一次收割。


個人認為這齣日劇想討論的是「家人」或「成家」這個議題。而同志只是剛好成為最好表達該主題的一條路線也是近年世界正在翻轉的觀念。撇除少數天生性格喜歡完全孤獨的人外,多數的我們都需要家庭的溫暖和保護,一如主角雖然外表裝作冰霜,內心依舊渴望家人的支撐。那麼家人的定義是什麼?是直系血緣?戲裡女主角從小失去雙親也沒有手足,經歷一番波折後她終於明白雖然自己失去父母卻一直擁有「家人」。

「家人」一詞不斷出現在本劇中。除了主角生長的那個領養家庭外,生活裡還有不少人希望可以和她共組家庭。其中有單身男同志希望和她假婚來應付老家,有受過家暴的離婚女性轉而成為女同志希望和她在一起,還有職場上的鰥夫上司也似乎對她情有獨鍾。幾番嘗試、轉變和抉擇後(這條路走了八~九集),她決定要和大學時期曾經交往過現在卻是不折不扣的男同志共結連理,不是假婚而是真實的無性婚姻。這一點給我的衝擊最大!過往認定要能共組家庭的兩人必然是從相戀為起點。然而女主角最後的婚姻和家庭卻不算是雙向愛情的基石。或許她還愛著這位初戀男友(男同志),可是對方對她的愛與需求卻是親密好友或家人的層次。也許很多人會問這樣的「家庭」成立嗎?會幸福嗎?而或許編劇想說的正是「為什麼不呢?」雖然和傳統家庭起始方式不一樣,不代表他們就不能獲得滿足或找到相處方式。

20150827-1a.jpg 

0.jpg 

說白了,遊川和彥這齣戲劇想表達的正式一種多元成家的範例。當然細節還得再多加討論和修正,可是面對未來的人口老化和打破過去狹隘迷思的舊制上,我們必然要面對這些與眾不同。不是只有異性戀才能獲得幸福和祝福,成家的理由也不一定是源自性愛基礎。只要不是傷害人,任何人都應該能自由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幸福方式。而身為家人和朋友的就該給予祝福。只在乎他人的觀點或一味想順從誰的想法而委屈自己,不但自己不會滿足,也很難讓他人從自己身上感到快樂。


fake-04.jpg 


看到最後我感到佩服。這樣的議題和劇本並不好編,不但新穎、瑣碎而且還容易和傳統霸權有所衝突,特別是日本這麼保守的國家。看似漫無章法,遊川卻是讓女主角在戲裡跌跌撞撞好幾回才終於漸漸找到內心的期望。不把脈絡擴大一點很難描述社會該有的多樣性,不把調性放緩一點又難表現主角的頓悟並非一朝一夕、一時感觸,而是生活中點滴累積的生命。不讓丑角多些也可能讓戲劇過於沉悶。於是說,遊川和彥依舊是大師遊川和彥,用了不誇張也不刻意隱晦的手法把很具突破的訊息平實自然傳遞。戲劇的終點並非主角幸福的起點,誰也不能保證主角此刻的選擇是會迎來更多的淚水或歡笑,更不清楚那條路的盡頭是否通往幸福,但是主角啟程了!她掙脫固有的束縛,朝著理想邁進。


劇中台詞提到「想要順著心意而走是很辛苦的。」無論是性別、性向平權,甚至多元成家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齣劇也一樣,單純商業立場去看,喜歡的人可能不會太多,但在我看來卻是難能可貴。至於女主和書本、圖書館管理員一職,以及男主是幼兒園代理園長的設定亦很有意思,再寫怕又是千字就先不提了。

6-151105113J1J0-m.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鴉 的頭像

    鴉之語

    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