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很痛,因為生病了。
醫生說:「少碰水、少用他,乖乖擦藥!」
沒辦法,這是過敏體質的餘毒之一。
很難打字,轉兩篇文章讓各位長知識。

時令已進入夏季,皮膚科門診最近湧進許多患有『手足病』的民眾,
大部分患者都是手指、腳側部位有許多小水疱,癢得不得了,
有的民眾還將小水疱剝除或撕除脫皮部分,會造成有疼痛感、傷口龜裂等症狀。
童綜合醫院李俊諒醫師指出這些正是汗皰疹的典型症狀,
現在,剛進入夏季溼熱的季節,正是汗皰疹這種皮膚病的好發時節。

通常對這類病患,皮膚科醫師常會視病情採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等,
輕者一至三週、重則要二至三個月才會痊癒。若汗皰疹長在腳底,易被誤以為是香港腳,
結果治了好久都未痊癒,在詳細檢查後才發現其實是長了汗皰疹。

汗皰疹是不是香港腳!李俊諒醫師表示:汗皰疹與香港腳是不一樣的,
只因症狀雷同,都有癢感,且患部在手、腳,所以常有人會混為一談。
香港腳是由黴菌感染發生,而汗皰疹是濕疹的反應,所以兩者的治療方法當然不同;
在汗皰疹的治療中,當診斷確認後,以擦藥或吃藥方式,
經過一至二週的時間情況就可以改善,所以提醒民眾:
『千萬不要自行購藥擦拭,或直接以香港腳藥膏塗抹,因為可能因此引發過敏或藥物副作用』。
當您有小水疱的症狀時,一定要到皮膚科找專業醫師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李俊諒醫院表示,除了季節環境的因素外,比較特別的一點,
情緒容易緊張、工作壓力大的人,也容易得到汗皰疹。
汗皰疹屬於內因性疾病,也就是說有這類體質的民眾較易發作,
可以靠藥物控制,卻無法根治,只有靠徹底的清潔、盡量保持乾燥來改善。
香港腳&汗皰疹比較表
        香港腳(黴菌感染)     汗皰疹
症狀 小水疱、脫皮、糜爛(趾間為主) 小水疱、脫皮、龜裂(趾
                    面、掌面為主)

致因      黴菌感染          濕疹反應

發病部位    手、腳           手、腳

種類 三種:糜爛型、水疱脫皮型、   發癢的小水泡、隨手剝除
      角質厚皮型        或撕除脫皮部分,會導致
                   病灶擴散,產生疼痛感、
                   龜裂傷口,甚會引起蜂窩
                   性組織炎或丹毒。

好發族群 長期穿鞋,處於不通風狀   多汗症、常碰水與清潔劑
      態者、流腳汗者(多汗症)  人員(家庭主婦、醫護人
                    員、清潔人員)、過敏性
                    皮膚膚質者、易緊張者。

治療方式    抗黴菌藥物     外用濕疹藥膏、口服抗組織
                   胺

治療週期    三至四週         二至三週

本文作者【童綜合醫院】李俊諒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一個月前,突然接到一位好朋友E-mail她15歲女兒雙腳腳底板照片,
表示發現有局部脫皮及項圈般之環狀脫屑,很是擔心得了某種皮膚病。
其實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輕症變異型汗皰疹,因此立即回電告知:
如果沒有水泡的形成,只在掌面有反覆局部脫皮形成項圈般環狀脫屑,
未併有其他症狀,無需特別治療,請她放心。

天氣逐漸轉熱,許多好久不見的病人又來了,
除了香港腳、汗斑和體癬的病人,還有汗皰疹的病人。
汗皰疹是對稱發生在手部或足部的濕疹性變化,
發作時病人的兩側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側面可能先有劇癢,
再出現許多細小的、散在性或集簇的水泡,有些則較深沉,呈現西谷米似的丘疹狀。

這些水泡有的在數小時內急速發生,但大多是在數天中陸續增加,
有時集簇的水泡會合成大的水泡,而使病人無法使用手做事或腳走路。
這些水泡有時會併發細菌性感染,而有化膿反應,發作後會自行緩解,
通常水泡不會自行破開,而是自然吸收而乾涸,在二、三週水泡剝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
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的現象而有疼痛感,然後會恢復成正常皮膚,
只有少數病人會出現波段式重覆發作,若輕微發作時,水泡只發生在手指側面。

汗皰疹好發在青年男女及中年早期(20~40歲),10歲前就發作的較少見。
大部分病人會合併有手部及足部易發汗的現象(多汗症),雖然如此,
但是此病並非由汗管阻塞或汗管膨大成水泡而來,真正的病因未知,
因同卵雙胞胎會同時發作,而被認為與遺傳體質有關。
部分病人和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有關,或是鎳過敏,或其他過敏原過敏。
避免這些過敏原雖可以改善症狀,卻不能完全根除。有的病人則在情緒壓力下會使病情惡化。
汗皰疹是身受情緒影響的皮膚病之一,其他還有慢性蕁麻疹、脂漏性皮膚炎、圓禿、異位性皮膚炎等。
汗皰疹常有季節性的發作,有的病人會每年夏季或季節交替時都發作,
每次持續3~4週,有的病人則變成慢性持久存在。有80﹪只發生在手部,
10﹪手和足均發生,另外10﹪則只出現在足部。其中以足部最易與俗稱香港腳的足癬混淆。
曾有一名二十餘歲男士長期受困於兩側足內側小泡,並多次以香港腳用藥擦過無效才來就醫,
給予強效類固醇藥膏治療,症狀快速緩解。

由於此病必須與其他原因之手部濕疹及皮癬感染作鑑別,
自行擦藥常不能對症下藥,不但延誤病情且容易有併發症產生。
所以最好能給皮膚科專科醫師作正確的診斷並得到合適的建議及治療。

本文作者【皮膚科 康錦華主任】
本文由【衛生署台南醫院】提供



當然,如果你跟我一樣是過敏體質,並且不是第一次發病。
你就會知道,這不是富貴手,也不是黴菌感染。
或許你也可去藥房購買戴摩敷(dermovate)之類的類固醇外用藥。
不過衡量一下啦~一般皮膚科掛號也才1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